编辑 | 陆柒 子语青争
排版 | jaells
张嘉译作为西安演员,可以说大器晚成。
人们在称赞他演技的同时,也对他独有的走路姿势“赞誉有加”。
殊不知,这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症,罹患该症的人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 被不少人称为“不死癌症”。
但近日有好消息传来,西安杨森宣布,旗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及类风湿关节炎(RA)的欣普尼® (戈利木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SIMPONI®,英文通用名:Golimumab Injection)预充笔式注射器现已获批。
这无疑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
更重要的是,它是西安制药工业领域的一次“飞跃”。
40多年跌宕起伏,西安制药工业历经辉煌与衰败,更以昂扬姿态站在时代的浪尖上,继续冲浪前行……
01
30年代,西安制药开启先河
宋庆龄送来“原始资本”
1938年的夏天,战火连天的陕甘宁边区药品奇缺。
为了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当时的边区政府在陕西赤水县(现旬邑县)筹建制药厂。
宋庆龄先生从海外爱国人士那里募捐到5000大洋成为最初办厂的原动力。
之后作为军队药厂转战多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突出贡献。
1945年药厂已有相当规模,可生产药品器材200余种,还编写了《抗战新药集》供其他制药厂家按剂量生产。
毛泽东曾为药厂亲笔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
1953年8月,这个随军转战南北的制药厂,正式定址西安并命名为西安制药厂。
它的到来也开启了西安制药工业的先河。
时间转瞬即逝。
计划经济体制下,西安制药厂逐渐发展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国有制药企业。
然而,花无百日红。
市场经济大潮呼啸而来的90年代,西安制药厂一度失去重心,在迷茫中陷入低谷。
据资料显示,1991年曾亏损高达955万。
山西五台人吴秦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将西安制药厂拉出了亏损的泥潭,并以前所未有的冲刺速度向前飞奔。
1998年10月26日,秋高气爽。
这一天,西安制药厂建厂60周年,同时,以它为主体的利君集团正式成立。
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送来亲笔题词,“发扬延安精神,振兴民族药业。”
紧接着,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利君制药,于2005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之后便开始了“品牌支撑、资本支持、医药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新格局。
02
80年代,中国最大的合资制药企业
西安杨森问世
80年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百废待兴。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大搞市场经济的东风吹到西安,为西安医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杀菌治脚气,请用达克宁。”
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电视广告之一,广告结束时的“西安杨森”LOGO曾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停留。
殊不知,这家合资企业早在1985年就落地西安,红极一时。
198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陕药集团与美国强生等合资兴建了大型现代化制药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杨森”)。
据悉,当年陕西省全力支持西安杨森项目建设,征地费用由省上出资。
为象征友谊,比利时政府确定陕西省在合资公司的出资,由比利时政府提供无息贷款解决。
杨森与西安的结缘,还要从杨森制药创始人保罗·杨森博士说起。
1976年,恰逢比利时政府组织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保罗·杨森博士作为代表团成员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当时,兵马俑刚被发现不久还处于挖掘出土阶段,杨森博士有幸参观。
于是,便有了保罗·杨森博士最自豪的回忆:“我可是参观世界奇迹兵马俑的第一个外国人!”
据说,杨森的很多医药技术也同样应用在兵马俑的挖掘开发过程中,这也许来源于杨森博士的“兵马俑情结”。
西安杨森的到来,为中国引入医药代表制度,堪称创新型的人才培训的“黄埔军校”。
同时,这也是一家将研发作为重中之重的企业。
深耕西安35年,已经在中国引入了62种创新药品,其中51种已经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除此之外,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科研试验药厂也在1989年成立汉唐制药公司。
2002年 , 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 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 代化中药企业。
中药抗生素“消炎退热颗粒”、治疗骨质增生新药“骨刺消痛胶囊”、糖尿病克星“甘露消渴胶囊”、心脏保护神“精制冠心颗粒”、胃肠良药“溃疡散胶囊”、中西合璧,联合降脂“脂降宁片” 等药品都来自这家企业。
此时,西安制药工业正在积蓄力量,等待集中破土而出的时刻。
03
90年代,医药行业辉煌鼎盛
多名陕西首富曾在此完成原始积累
90年代,医疗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医药产业规范和整顿节奏换挡加速。
1997年,陕西出台了《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众多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步长制药、必康制药、万隆制药、东盛制药、大唐制药、洪庆制药,均是这一时期西安制药工业代表性企业。
而这一时期的西安制药企业——步长制药的发展,显得更有故事性。
步长的起步,还要从一场“针灸诊疗”开始。
1992年,咸阳215医院医生赵步长和儿子赵涛代表国家去新加坡,参加“中医与针灸走向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按大会组织者的安排,继承赵步长衣钵的赵涛,给一名瘫痪多年的女患者做了现场诊疗。
在一众媒体的镁光灯下,六七根银针扎在一位瘫痪的老妇腿脚上。
二十分钟以后,这位瘫痪六年的老妇人竟然会走路了。
从此,赵氏父子被誉为“中国神针”。
然而,这种荣誉并没有带到国内,赵步长被医院“优化”。
福祸相依。走投无路的赵步长决定下海创业,成立步长制药。
创业次年,推出首款独家、专利品种“步长脑心通”,成为当时国内心脑血管病领域销量最大的药品之一。
1997年前后,赵步长将步长制药的总部从咸阳搬迁到20多公里以外的省会西安。
开始了从保健品制造到心血管药品制造的转变,其中,研发的丹红注射液获得中国首个重要专利奖。
在赵步长的领导下,步长集团在西安完成原始积累。和他同时期的,还有一手创造金花制药的吴一坚,东盛制造出身的郭家学,都曾在西安医药领域叱咤风云,并在后期成为陕西首富。
西安制药工业的集中发展,还得益于西安高新区一次创业。
彼时,西安医药制造工业最集中的地方,在西安长安区西部大道北造字台路。
这里布局了太极制药、博森制药、步长制药、万隆制药、交大制药(2012年被陕西必康收购)等最早一批医药制造企业,至少20余家,号称西安医药制造工业“心脏地带”。
04
2000年,新旧更替
陕药集团两次改制成全省霸主
2000年,我国开始药品集中采购,到后期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再到近期开展的创新药品医保谈判。
与此对应的医药制造企业也走上了一条股份制改造和重组的艰难道路。
曾经创造出年生产力2亿粒山海丹胶囊的西安洪庆制药厂,在2009年与西安黄河制药厂合并,共同组成陕西医药控股集团山海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陕药集团的全资控股企业。
而陕药集团在原陕西省医药管理局和陕西省医药总公司的基础上,经过两次改制,于2006年12月成立的投资为主、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省属国有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在全省医药行业处于龙头地位、具有引领作用。
2000年重回西安的张登科创立新通药物,开启了新药研发的新征程。
2004 年,医药制造业为西安经济发展所作出的产业贡献率达到 9.049%,行业产品销售收入62.14亿元,利润总额6.73亿元,是西安市主导产业之一。
万隆制药的“乌龙驱白散”、国家一类抗菌药“奎泰”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奎尔泰”加替沙星片,利君制药的“利君沙”,东盛制药的“白加黑”,西安杨森的“派瑞松”、“达克宁”,步长制药的“丹红注射液”、“脑心通”;大唐制药的“大唐奥舒”,力邦制药的“丙泊酚”……
这些企业和医药品牌均在全国叫响。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新通药物成功收购北美著名制药企业——凯华公司。
而新通药物研制的“肝靶向乙肝药物甲磺酸帕拉德福韦”和“肝靶向肝癌药物注射MB07133”双双进入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计划,连续多年荣登《中国医药研发公司20强》。
不得不说,以新通药物为引领的西安制药工业,正在迎来新机会与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医药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现代化的制药企业迅速崛起,一批批享誉全国的医药品牌走向世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正是这些企业,曾撑起西安医药工业的“脊梁”。
糖心vlog
参考资料:
《天翻地覆慨而慷——记步入国企发展快车道的西安制药厂》,《名厂名店》
《吴秦——“利君”宏业奠基人》,《头面人物》
《35年,一场为健康勇往直前的旅程》,西安杨森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